传统草地畜牧业是充分利用天然优势,以放牧为主要生产方式,发挥畜禽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饲养,使其将牧草和饲料等植物能转变为动物能,以取得肉、蛋、奶、毛、绒、皮张等畜产品的生产部门。传统的草地畜牧业,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 与草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畜牧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包含着许多生态产业、动物福利元素,是适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福利型、循环型、绿色生态产业。
(一)传统草地畜牧业是与自然和谐的生产部门
游牧民族通过长期的放牧经营,认识和掌握了所处区域的自然规律,培育了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畜种,以及合理利用不同草原的方式。内蒙古从东向西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和荒漠,与这些不同草原相适应,形成了草甸草原主要饲养奶牛、肉牛,典型草原适宜饲养绵羊、肉牛,荒漠草原主要饲养山羊和骆驼的畜种布局。草原畜牧业就其本质来讲,是对复合生物群落的管理。即一方面是对植物群落的管理,另一方面是对动物群落的管理,同时又是对人工植物群落和野生动植物群落相互依存和达到有效互补过程的管理。四季轮牧是传统草原畜牧业的精华所在,是游牧人对生态规律认识的具体体现,是植被、人、畜共生和谐的统一。
(二)草地畜牧业是适应性较强的生产部门
所谓“适应性较强”是指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草原五畜的单位生产能力在平衡系统中虽不如专业化培育的畜种,但它能适应北方温带非平衡性自然系统。而其生产方式——游牧,以不同畜种在不同草场之间、不同季节间的轮换倒场而实现草原的可持续利用,是利用北方干旱草原的有效方式之一。游牧人的生活起居也适应了这种长期倒场、游动的生产方式和北方干旱草原的自然气候, 如蒙古包、勒勒车等均反映其适应性。
(三)草地畜牧业是成本低、相对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行业
一方面,它是成本相对较低的生产行业。草原畜牧业的投入来自草原,草原上长的草是自然力的产物,如果利用适当,草原能给畜牧业提供无止境的饲草资源,而且牲畜通过走动采食来满足自身需求,节约搬运的成本。另一方面,它是单位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行业。“一个熟练的牧民放牧500 ~ 1000 只羊的大羊群是不困难的,而这样一大羊群的年收益可达 15 万~ 20 万元。”。此外,游牧通过长距离的转场和不同草场间的季节性放牧,使各种牧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保证牧草持续性的同时,实现了能量的充分转换。因此,又是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的行业。
当前,草地畜牧业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式以内蒙古为例主要有两种,一是家庭牧场;二是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经营联合组织。
(一)家庭牧场
家庭牧场构成的基本要素有两点:一是居住相对分散;二是牧户可分得一份相对独立、完整、具有一定规模的放牧场、打草场、种植饲料地。饲养方式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以天然牧草放牧为主,冬春枯草季节适当补饲的家庭牧场。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西部、锡林郭勒盟北部牧区。
这里的放牧场相对开阔,畜群结构相对较大,但地下水位低,土壤结构易沙化,不易大面积种植农作物和高产饲料。第二类为以半舍饲、补饲为主的家庭牧场,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地区、巴彦淖尔市牧业旗县。这里的地下水比较丰富,适宜种植牧草、饲料、农作物,当地牧民也较好地掌握了种植技术。
(二)联户经营或合作经营
联户或合作经营构成的基本要素有三点:一是牧户居住相对集中;二是每户可分得的草牧场面积较小,且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独立放牧单元;三是不具备舍饲的气候、水源、土壤等农业种植条件。联户经营或合作经营目前有多种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共同使用夏秋季放牧场。
因为每户的牲畜头数较少,草场较少,如果合群放牧,即可节约牧工,又可在较大的放牧场内轻度、轮换地使用放牧场,有利于草场的保护、更新,主要集中在锡林郭勒盟南部、兴安盟部分旗县,比如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在正镶白旗贡淖尔嘎查实践的 12 户牧民联户经营模式。第二类是除了共同使用夏秋放牧场外,牧户经自愿组合,共同轮换使用冬季春季草库伦,比如兴安盟科右前旗的部分牧户的联户经营。第三类是比较紧密型的合作经济或嘎查集体股份经济。
这种形式刚刚起步,但随着互联网 + 的渗透,一批批新农人的加入,高端纯天然畜产品消费群体的增加,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市场竞争力。比如东乌旗哈勒高壁浩毕斯哈拉图的合作社,联户自建育肥场、冷库等,还申请了自己的羊肉品牌。
(一)饲料、饮水、放牧方式中的福利充分体现了免受饥渴的自由
内蒙古草原江阔,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居延海畔,绵延 4000 多公里,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草地总面积 7880 万公顷,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 66.6%,占全国草地面积的 22%, 位居全国首位,其中,可利用面积 6359.09 万公顷,占全区草地总面积的 80.70%。全区天然草地共有野生种子植物 2238 种,分属 81 科、614 属;其中主要饲用植物 236 种,分属 36 科 111 属。
在内蒙古的草原中,草甸草原 862.87 万公顷、典型草原总面积为 2767.35 万公顷,总计占全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 57.08%。这两种类型草原自然肥力较高,质量较好,是全区的优良天然牧场。组成草原的饲用植物比较丰富,每平方米面积内有 8 ~ 15 种,多者在 20 种以上,该类草原的绝大多数植物均可供各种牲畜采食,粗蛋白质和无氮浸出物含量多,草地质量较高,是放牧家畜的全价营养“补给站”。
以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通辽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为核心的放牧牛羊主产区,牛羊的生产方式主体以放牧为主,在一年近 6 ~ 7 个月的放牧时间,保证了家畜可以采食到种类多、营养价值高、有利于牛羊肉品质风味形成的幼嫩牧草,从饲料的充足度、营养均衡性、适口性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满足。相关研究表明,不同季节多品种牧草的摄入、长距离放牧方式有利于畜体内脂肪组织的均匀分布和风味畜产品的形成,这也是内蒙古草地牛羊肉全国知名的原因。动物福利与畜产品品质息息相关。
(二)草地宜游宜牧的环境福利保证了家畜享有生活舒适的自由
从自然环境上讲,世界上优质畜产品产出区主要分布在北纬 40 ~ 50°,比如爱尔兰、荷兰、法国诺曼底、德国北部、蒙古、中国内蒙古、日本北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等地区,以上区域密布着全球众多优质牧场。内蒙古大草原日照充分,全年太阳辐射量从东北向西南递增,日照时数从东部呼伦贝尔的 2700 小时,逐步增至西部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的 3400 小时以上。
首先, 充足的日照,更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丰富自然的植被食物链,尤其是独特的饲草饲料资源, 富含反刍动所需的粗蛋白、粗脂肪、钙、磷等多种营养素,为家畜提供了最优质的营养;其次, 内蒙古大草原的气温年际变化显著,为我国气温极差与日较差全国最大的地区,这非常有利于植物糖分的储存,干物质的凝结;再次,内蒙古昼夜温差大,海拔高以及高寒的气候,最大程度上减少了牲畜的传染病流行。自然环境因素造就了内蒙古是家畜自然环境福利较好的区域、优质畜产品的产出区域。
从噪声、空气质量上讲,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牧区草场面积广阔,天蓝水清空气清新,放牧场远离闹市、工厂等噪声区,放牧环境优越,不存在持续噪声、粉尘、有害气体等污染,是得天独厚的福利养殖场。
从草原承载力上讲,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机制的持续实施, 使内蒙古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43.6%,比 2010 年草原普查时的数据提高了 6.52%,牧业旗县牲畜超载率比 2008 年下降了 8.75%, 草地植被盖度的增加,载畜量的下降,为家畜生理福利、环境福利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从草地利用方式上讲,牧民把一定区域内的牧场区划为春、夏、秋、冬4个营地,四季轮牧。每个营地又划分为若干放牧段,每户放牧段内又划分若干放牧点,夏秋季节牧户在每个放牧点上只居住 15 ~20 d, 按四方八面方位轮牧。四季轮牧路线首尾相接,周期循环,牧民在驱赶畜群行走时保持一定队形和速度,不但保证牲畜吃饱,还要尽可能地吃到新鲜牧草。这种对草原轻度利用的方式,使牧草得以恢复再生,让草原保持经久不衰永续利用。
从放牧方式上讲,传统游牧活动中,牧民一般每年从春季开始要进行牲畜转场,转场方法遵从春天把羊群赶放到山坡或山下平原地带;夏天转到高山深处;秋天到山腰,然后留一片草地,打草储存让牲畜冬天吃,冬天在山脚下、背风向阳的谷地、羊圈周围放牧。这种牲畜转场放牧是对气候变化的一种适应,也是为了给牲畜选择一个良好的福利环境。
(三)传统游牧方式实现了植物—动物间微量元素的循环利用,降低了家畜的发病概率,保证了家畜享有不受痛苦、伤害和疾病的自由
按照能量守恒原理去理解,畜产品的输出或外调,就是草原土壤中矿物质的流失过程,草地放牧不但实现了粪尿的无害化处理,提升了家畜的卫生福利,同时保持了一定量土壤中的矿物质元素回归大自然,使牧草生长获得养分,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再次,放牧羊在暖季放牧时遭受适度的雨水,降水可使空气清新,洗去畜体的灰尘,使皮毛洁净,减少牲畜患病的机会。
(四)传统游牧方式及畜群管理方式保证了家畜生活无恐惧和无悲伤,享有表达天性的自由
心理福利和行为福利主要从羊只的群内公母比例、母子交流、异性交流、性行为、驱赶方式、种间竞争、去势、断尾、戴耳标等方面评价。传统草地畜牧业放牧自由行走和觅食的生产方式保证了家畜自由的天性,保证了公母羊、羔羊有一定的运动、接触、嬉戏的条件,使羊的天性得以表达, 不会出现舍饲羊那样的行为呆板、啃食异物、相互撕咬、咳嗽等异常行为,不会出现舍饲羊那种环境潮湿、大量微生物繁殖的环境。
在公母比例上,牧民基本上形成了1∶25 ~35 的羊只公母比例, 保证了畜群中异性交流的适度比例。在母子交流上,内蒙古牧区羊的品种主要以蒙古羊为主,一年产羔一次,一次产一只羔,母子断奶时间为牧草返青后,母子接触时间至少 100 天,这样的养殖方式有效保证了哺乳母羊抚慰羔羊的次数和时间。在种间竞争协作方面,牧民一般采取山羊、绵羊混群放牧的组群方式,既考虑了群体交流,也考虑了种间竞争和群体协作。
首先,山羊在寻找好的放牧场、水源地方面具有带头作用;其次,在遭受暴风雪、暴雨时,山羊对气候变化敏感,认识返回圈舍的能力比绵羊强;再次,当遇到暴风雪或其他自然灾害时,绵羊具有群体性聚集效应,把山羊放在绵羊群里,山羊可以打乱绵羊的群体聚集,使绵羊能够避免灾害脱险。
总之,传统草原畜牧业与现代集约化的养殖,机械化、工厂化的育肥出栏模式相比,它是传统的、落后的、生产效率低下的,但也囊括了现代人所追求的许多,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畜的和谐、发展机会的平等、环境的适应性、动物福利性、生态安全性、资源持续利用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符合动物福利、生态安全要求,值得持续传承的生产方式。
注:文章整理修改于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大会论文集,版权归于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大会编委会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