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西部热浪、欧洲极端干旱、香港黑色暴雨、水漫华北东北……世界气象组织表示,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正逐步转变为常态。7月3日,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代表也发言呼吁各方在全球发展倡议框架下加强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合作。在此背景下,我们就相关话题对中农促农产品国际贸易分会副会长、中农远洋集团董事长彭程进行了采访。
中农促农产品国际贸易分会副会长
中农远洋集团董事长 彭程
记者:能否请您谈一下近期极端气候对于我国粮食作物主产区的影响?
彭程:全球变暖导致近几年极端天气频发,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出现的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并已呈现常态化。具体到我国,今年3、4月份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5月底6月初夏粮主产区河南等地又发生了罕见的“烂场雨”,造成收获期的小麦发生霉变和发芽,芽麦的数量预计达到了2500-3000万吨;7月份之后,北方降雨量明显增多,特别是北京、河北、山东和黑龙江地区,受台风影响,短期内降雨量增加明显,造成部分玉米田和稻米出现倒伏、洪涝现象。目前阶段,靠天吃饭依然是我们当下无法改变的现状,天气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收入,所以在2023—2024年度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们要做好应对突发恶劣天气的准备,特别是台风和洪涝灾害。但从全国粮食安全保障的整体形势上来说,这几次灾害作用仍然是有限的,今后持续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是常态化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
记者:近期中方终止“双反”措施后,首批5.5万吨澳洲大麦已运往中国,您能否从国际贸易角度谈一谈粮食安全问题?
彭程:近几年由某些国家掀起的反全球化、地区局部战争等方面的影响,导致贸易壁垒四起,从而使全球的农产品流通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格局。我们国家提出“双循环”战略,也是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下,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思路。我国在粮食安全白皮书中提到,粮食自给率要保证在95%,进口率不超过5%。近些年我们在肉类、奶制品、水产品、水果等品类的进口诉求增加明显,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进口持续稳定。农产品国际贸易是我们粮食安全的重要补充,积极推动和各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也是保障和提升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协会下一阶段将围绕农产品国际贸易服务平台建设及部分项目,针对不同区域、国别和地区开展相关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记者:与巴西和阿根廷等国的人民币结算是否有助于促进农产品国际贸易?
彭程:此次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在贸易过程中采取人民币结算,是我们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突破。人民币走出国门,被国际贸易体系接纳,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才算真正完成了重要一环。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下,企业通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能够减少汇兑成本,能够避免汇率风险,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商有积极利好的方面。但由于境内企业在农产品进出口业务中并不总能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外方企业也有各自利益的考量,我们在农产品国际贸易领域大规模推广普及人民币结算还是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