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3年,终于摘下口罩,虽然露出全脸严重影响了鄙人的颜值,但“好”的是,没过多久这口罩又戴上了,因为,沙~~来了。
2023年春这连续几场沙尘暴下来,让久经“沙”场的北方人也大呼吃不消,昏黄的天空让人“目眩神迷”,深吸一口,更是让哪怕嗅觉失灵的我也尝到了“大草原”的味道……
草原沙尘东亚游
今年开春,源自内陆戈壁的“小沙子”们就随气流南下一口气“畅游”了中国17省。像北京这种“热门打卡地”自然不会放过,即便曾经“兴趣寥寥”的两湖江淮也成了沙尘暴的“旅游”目的地。北上广深一下“沙”了俩,帝都与魔都从此平添一份共同的体悟与理解……
国内游就够了吗?沙尘暴可不会浪费“落地免签”的机会,韩国全境以及日本东京都市圈全都留下了“小沙到此一游”的足迹。东亚三国一衣带水,除了水,沙怎么也得“带”一点……
不过“周游”日韩毕竟只是偶发,我们北方的邻居蒙古国才是沙尘暴日常“玩耍”的乐园。据统计,近年来蒙古国年均沙尘暴次数较上世纪60年代已增加了4倍有余,从卫星地图看,蒙古国除了北方与俄罗斯接壤处有比较多绿色(森林)的土地外,其他地方超过72%的土地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荒漠化,且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中。人们印象中的蒙古大草原,早已不是当初的模样。
埋沙种金 无解之局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川的长歌曾经同样适用于当年的蒙古,高达80%的草原覆盖率,支撑了蒙古国强大繁荣的畜牧业。在社会主义时期,蒙古国对于牧场牲畜的数量进行了严格规定,而自1990年经济自由化后,该国牲畜数量开始以几何级数暴增,沙尘暴也从那几年开始频繁“出境游”。
据IMF统计显示,从1990年到2020年,蒙古国的牲畜数量从2000万头增长到了7000多万头,而这其中山羊占了2760万只。山羊绒号称“软黄金”,蒙古国是除我国之外最大的羊绒生产国,年产约9400吨,且每年羊绒出口能为该国带来2.5亿美元的收入。但山羊恰恰是一种非常不挑食的动物,尤爱啃食草根,这几千万“无情的除草机器”,无疑更加重了草场生态的压力。
传统游牧与动物福利
在一般印象中,传统游牧的方式似乎是很贴近“动物福利”的:有广阔的天地让牲畜觅食,有同种伙伴可以交际,牧民也不做过多干涉,充分满足动物的天性……但今时已不同往日,如今蒙古大草原的气候环境已大不如前。
据《科学》杂志2020年发布的调查显示,从1940年到2015年,蒙古的年平均气温增加了2.24摄氏度,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年降水量则减少了7%。在1987年至2010年间,蒙古高原超过四分之一面积的湖泊干涸,四分之三以上的土地受到干旱和荒漠化的影响。显然,这样的变化,传统经验已力不从心,也难怪牧民们会陷入以数量拼存活的死循环,然而,草原经济就一定要拿环境为代价吗?
现代农业技术最核心的理念就是环境友好以及可持续性,这道理放诸草原也是同样。游牧传统传承了千年,本身有其合理性,现代技术可以作为补强手段,做一些传统未尽之事。比如在传统的以草定畜基础上,推动“放牧+补饲”;比如在省草少养的基础上,做到福利精养,提升单位个体的经济效益;比如在传统畜只照护的同时,建立应对极端气候的基础设施,同时建立健全各种保险保障措施……这种种举措,最终会帮助牧民从环境变化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同时给草原生态营造一种友好、可持续的状态。
可持续羊绒——真正的“软黄金”
自2020年开始,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动物福利分会开展了动物福利与可持续羊绒项目,该项目包括:福利标准制定、牧场评价、牧民培训、示范牧场建设、福利羊绒可追溯等5大方面内容。项目开展以来,共有15000家牧场通过动物福利审核,约550万只山羊受益,认证羊绒原料达5000余吨。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羊绒出口国,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更值得欣慰的是,经过福利认证的羊绒已接近20%,而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软黄金”。可持续羊绒项目的推广,不仅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牧区生态的压力,同时也极大推动了产业向上游发展,帮助中国企业打开国际市场,促进了国际贸易。
最后咱要说,希望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牧区都积极推进类似项目,保护草原环境,阻止沙漠化。
中农促原创专栏
话农点睛
定期话农,
不一定点睛,
如有巧合,纯属雷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