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分会牵头组织编写的《中国茶叶品牌发展报告(2024)》(简称“报告”)正式开放申领。
《报告》进行了海量的数据收集和深度分析,对我国茶叶品牌家底进行梳理,解析中国茶叶品牌整体发展情况;汇集了近80个区域公用品牌,梳理各产区茶叶品牌发展情况;介绍近年茶叶产业政策支持,展现政策环境对茶叶品牌建设的影响。此外,报告深入探讨塑造茶叶品牌的方法,对名优茶品牌进行剖析,对茶公用品牌健康管理进行研究,给出茶叶品牌管理诸多建议。(申领方式见文末)本期内容节选《报告》中关于温州市茶叶品牌发展情况进行分享。详细内容可以免费索取报告获取。●温州茶产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截至2022年,温州市茶园总面积28.46万亩,总产值13.83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3929.3吨,产值11.46亿元。●加强主体培育、夯实产业基础、鼓励设备更新,促进产业发展。●创新宣传形式、狠抓品牌建设、修订技术标准、提升茶农水平,增强品牌培育。●推广优新技术、强化科技交流合作、建设示范基地,科技赋能扩大优势。●开展茶事活动、充分利用本土茶文化,文化赋能提升底蕴。一、历史文化
温州茶产业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韵味四溢。温州种茶制茶历史追溯到周朝东瓯王驺摇时期,已有至少1600多年的历史。在西晋时期,杜毓《荈赋》中写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说明东瓯陶器是饮茶的上品茶器。东晋时期,谢灵运曾任永嘉太守,他的《过始宁墅诗》“且为树枌槚,无令狐愿言”,表达了他退休归隐回家种茶树,观赏、烹饪茶叶的心愿。
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引《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说明温州茶叶早在隋唐朝已经声名远扬。文成贡茶受到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和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推崇,名扬天下。
乐清雁荡毛峰赢得明代诗人章元应赋诗赞誉,明朝龙湫背雁山茶入贡,而且雁荡山自古有“猴茶”传说。温州黄汤早在清朝乾隆年间受到宫廷青睐,《中国茶史》将其列为清代名茶之一。
1958年,著名音乐、戏剧家周大风在泰顺创作了著名的《采茶舞曲》,周恩来总理亲自改编了歌词,成为温州茶文化的佳话。1987年该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亚太地区优秀民族歌舞,并被推荐为亚太地区优秀音乐教材,这是中国历代茶歌茶舞所获得的最高荣誉。2005年《采茶舞曲》被中国茶叶之乡泰顺县定为县歌,周大风为泰顺题词“茶叶之乡,山歌之乡,《采茶舞曲》诞生之地”。
二、产业现状
2022年,温州市茶园总面积28.46万亩,全市茶叶总产量7277吨,总产值13.83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1.9%和5.2%。其中,名优茶产量3929.3吨,产值11.46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3.3%和5.8%。三、支持措施和效果
(一)产业发展不断提升
一是加强茶叶主体培育。在原有茶园建设、营销网络建设、名茶评比、企业参展等扶持政策基础上,新增茶园肥力提升、茶厂SC认证等扶持政策。泰顺县2020年至2022年县财政已每年落实安排2000万元资金扶持县境内茶叶生产者以及在外经销泰顺茶叶的商户等。持续开展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试点)。2022年全市茶园试点面积达17915.5亩,保费239.12万元,已赔付266.56万元。二是夯实茶叶产业基础。温州市各地对新发展优质品种的连片茶叶基地补贴在1500-2000元不等。此外各地还加大基础设施的补贴力度,瓯海20亩以上果茶园,基础设施改造补贴70%左右;瑞安对茶园新建喷滴灌面积30亩以上,一次性补贴600元/亩。三是鼓励加工设施设备更新,永嘉对新购置茶叶加工设备新、改建加工车间补助,2022年永嘉县新建加工厂房1989平方米,新增1条名优绿茶生产线,新购置茶叶机械168台(套)。在泰顺县优先满足茶叶用地,每年统筹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用于茶叶机械化生产建设“机器换人”、龙头企业培育、科技合作创新和茶园建设等。
(二)品牌培育不断加强
一是创新品牌宣传形式。连续多年持续举办温州早茶品牌展,2023年2月20日开展2023温州早茶开采仪式暨平阳黄汤茶旅文化节启动仪式,在浙江日报、温州各大报刊上抢占头版,在新华网、今日头条、腾讯网、搜狐网等电子媒体上首日曝光量达140.6万,并与农播联盟、浙江传媒学院合作开展线上直播,扩大宣传。协助指导温州广电《娘娘上茶》栏目拍摄温州早茶系列专题宣传短视频42条,同时出版《平阳黄汤百问百答》一书。二是狠抓品牌建设。全市茶园纳入市级区域公共品牌“瓯越鲜风”示范基地20多家。温州市茶叶品牌一县一品的格局基本实现,各地稳步推进茶叶品牌培育,包括泰顺三杯香、永嘉乌牛早、平阳黄汤、苍南翠龙、乐清雁荡毛峰、文成贡茶、瑞安清明早、瓯海黄叶早等品牌,影响力逐年提升,如平阳黄汤、雁荡毛峰分别列2022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茶叶)品牌声誉百强榜88位、93位;泰顺三杯香茶入选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其品牌价值19.14亿,位列第65名。三是修订茶叶技术标准,目前已完成8县茶叶标准的修订,新制定“雁荡毛峰茶”供销行业标准。四是提升茶农加工技术水平。2022年4月举办了2022温州制茶大师(红茶)比赛和精品名茶评选活动,37位选手决出高鹏等10名制茶大师(红茶),43个样品评选出泰顺县牛顶峰茶业专业合作社的彭家堡牌泰顺三杯香茶等10份精品名茶(绿茶5份、红茶4份、黄茶1份)。推荐平阳黄汤参加各类名茶评比活动,其中获2022年“九狮寨”杯中国黄茶斗茶大赛特别金奖4枚,金奖8枚。2022年8月13日-14日在泰顺县浙江泰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举办茶叶加工工赛项选拔赛,从各县市区共20名选手中选拔出4名选手参加省赛,其中泰顺茶农陈方伟浙江农业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得绿茶加工三等奖。(三)科技赋能扩大优势
一是大力推广优新技术。推广龙井长叶、安吉白茶、龙井43、迎霜、乌牛早为代表的无性系茶树良种,无性系茶园比例达80%,推广施用茶园专用生物有机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遏止茶园使用草甘膦除草。推广“浙茶香”“茶卫士”等一批数字应用,提升茶园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修订8县茶叶行业标准,以新技术优化茶叶加工工艺,提升茶叶品质。二是强化科技交流合作。全覆盖建立产茶地“科研院所专家工作站”,提供技术支撑。泰顺县院士工作站引入天敌友好型LED杀虫灯试验推广,推广面积3.6万余亩。市政府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签订《共同加快温州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产业研究院,持续为温州早茶注入新的科技力量。三是建设一批示范基地。基础设施配套,管理科学,效益显著的示范基地已具规模,全市无公害、绿色认证、有机茶园比例进一步提升。(四)文化赋能提升底蕴。
一是广泛开展茶事活动。自2003年以来,温州连续举办了18届“温州早茶节”(2018年更名为“温州早茶品牌展”)。让茶文化与广场文化、旅游文化相结合,旨在打造“温州早茶”茶产业品牌,既宣传了温州名优茶,又借助文化力促进早茶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举办国际茶日、“我为群众找好茶”等茶文化活动,浓郁茶文化氛围。二是充分利用温州本土茶文化积淀。围绕著名音乐、戏剧家周大风在泰顺创作的《采茶舞曲》,深挖温州茶文化历史底蕴,拍摄《娘娘上茶》电视节目、出版《平阳黄汤百问百答》书籍,强化温州茶文化宣传推广。三是聚焦茶旅融合。目前全市范围内已经打造茶旅精品线路8条,5座茶园入选“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2021年,全国“百条红色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发布,温州市泰顺县红色茶乡旅游精品线路入选。2022年,温州市发布的105个未来乡村建设名单中,三江“千年瓯窑·花海茶香”未来乡村和桥墩“红色南山·茶香五凤”未来乡村2个以茶文旅融合主题项目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