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加强动物保护、促进社会和谐,依然是今年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所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农促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分会副会长赵皖平提出了多项与动物保护、食品安全相关议题。
赵皖平提出建议,呼吁将生命教育纳入国家中小学教学大纲。鉴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生命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体系中的一项必要组成部分。赵皖平认为,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较为注重智力的开发和教育,对生命教育的重视还不够。未成年人轻生、虐待动物等事件时有发生,广大青少年对生命的意义还没有充分理解。赵晥平建议,要让孩子像从小识字一样,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死亡。应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基本课程体系,开展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等主题教育。同时建议将“生命关怀”教育主题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当中,提高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在《关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议案中,赵皖平代表认为,尽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是未来大国竞争的关键因素,是高质量发展的新竞争力和持久动力。“‘新’即创新,具备颠覆性、创新性的技术含量;‘质’即高质量,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赵皖平代表表示。“尽管我国是农业大国,但还面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不足、转化率偏低等问题,这是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赵皖平代表表示,虽然我国每年约有6000~7000项农业科技成果面世,但成果转化率仅为30%~4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如美国、日本等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70%~80%,德英法等国更高达90%。“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培育新质生产力,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密切联系。”赵皖平代表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农业农村部规划未来将建成十二亿亩高标准农田。这是端稳“中国饭碗”的最重要手段,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粮食的产能,提供旱涝保收的粮食产量。只有综合施策,才能真正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建设农业强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近年来,休闲渔业成为现代渔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观赏鱼产业属于传统特色农业,锦鲤和金鱼的养殖、品赏、交易等历史悠久,产业链长、附加值高。为加快观赏鱼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首先应产业规划先行。其次深度参与市场。发挥市场巨大推力,根据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在观赏鱼主要地区开展繁育技术研发和规范化养殖基地建设。在北京、广东、上海、深圳等地规划建设以观赏、养殖、科研、科普、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观赏鱼旅游产业园。在广东省和海南省规划建设热带淡水观赏鱼苗种产业区,建设热带淡水观赏鱼良种良苗规模化繁育基地和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应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发扬观赏鱼传统文化,定期举办全国性的观赏鱼文化节庆。定期举办全国性观赏鱼赛事,提高比赛的标准化、规范性和权威性。创办观赏鱼期刊、网站,加强观赏鱼知识科普,从而有效促进观赏鱼消费,培育更大的观赏鱼市场。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举措,大力推动中药质量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据悉,在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在我国,含麝香、牛黄、熊胆、羚羊角等珍稀药用动植物的中成药品种超千种,这是中华民族中医药瑰宝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过,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及中药用量提升,我国当前珍稀药用动植物资源日趋贫乏。”赵皖平介绍。据《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统计,我国的极危、濒危和易危高等植物有3767种,占10.9%;脊椎动物受威胁物种数为9321《中国中药资源发展报告》 种,占被评估物种总数的21.4%。赵皖平认为,应当由国家药监局牵头,联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等部门,完善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体系,恢复濒危动植物药材代用品的注册路径。“建议国家积极推动濒危药材的人工栽培、人工合成复配、生物技术制备的代用品的申报注册,激发高校、科研院所和医药企业濒危动植物药材代用品的研发活力。”赵皖平表示,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积极研发和生产质优价廉和安全等效的人工制品,并加强上市后的监管。“预制菜产业既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但也存在多种问题与制约,特别是预制菜消费者知情权保障面临一系列挑战。”赵皖平表示,预制菜产业是一个前端原料在田间、后端消费在嘴边的“全链条产业”,预制菜产业原料供应在农业端,后端在餐饮食品端,产业链供应链大,造成预制菜产业产品品质及消费者权益难以保证。
在赵皖平看来,预制菜产业在农产品生产环节投入成本最大、风险最大,价值获得比例却最低,这必会影响整个产业的原料供应,而后端食品销售环节价值最高,这种分割不仅造成供应链的不稳定风险,产品品质也难以把控。“一头连着田间地头,一头连着千家万户的餐桌,做好‘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增值并不简单。”赵皖平认为,应当推进预制菜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包括前端农产品原料性食材的生产、中间农产品深精加工与餐饮食品加工物流、后端餐饮食品市场消费供应等,只有实现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才能实现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当前,大量预制菜生产项目上马,将带来产品供应规模的快速膨胀,“在这种形势下,预制菜生产企业应该重视产品品质提升,把品质提升作为市场核心竞争力。”赵皖平建议,企业在制定产品品质质量标准的同时,还要加强全流程检验检测、全流程监控追溯、全流程保证,实现产业链的品质化。“我认为还要强调对于过敏原和添加剂的明确声明,使消费者更容易了解产品的成分,避免不必要的健康风险,并建设便捷的消费者投诉渠道,以及时解决消费者的问题,保护其合法权益。回顾这些年的努力,作为中农促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分会副会长,赵皖平与动物福利的故事将继续延续:
2017年,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牵头联合近50位全国人大代表向全国人大提交法律议案,建议设立《农场动物福利保护法》,从养殖业的角度希望解决动物福利的问题。
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农场动物福利法纳入立法计划,尽快制定农场动物福利法,为农场动物提供福利,采用人道的饲养方式,让动物更加健康快乐地生活,实现人、动物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必将对保障生产优质、安全产品,满足人类享受更加高品质食品的需求发挥积极作用。
2019年,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两会提案:建议建立《伴侣动物保护和管理法》,希望推动我国在猫、狗等伴侣动物保护方面的工作。同年,赵皖平出席第三届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大会并签署《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北京共识》。
2020年,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联名三十余位代表提交了一份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的议案。
2021年,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所有动物类公益损害案纳入公益诉讼受案范围;建议将虐待动物纳入治安管理处罚法。
2022年,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提交了《关于将关爱动物主题的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的建议》。他指出,目前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情感教育和生命意识教育偏少,中小学教育缺乏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内容,有些学生的生命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同情心。近年来,时有发生未成年人参与虐待动物的事件见诸报端,且越来越低龄化。
2023年,他提出《关于禁止猫狗肉不法产业链的建议》、《关于将善待动物纳入文明城市评比标准的建议》,以及《关于将动物类公益损害案件纳入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的建议》三项与动物保护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