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昌垂,国际农业智库副主席、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联合国粮农组织原副总干事
树立大食物观:全球视野下的粮食安全与营养和国际化人才培养
粮食安全与营养,任何时候都关乎到人民富足、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所以加快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转型,关键在于科技创新的人才储备;出路在于推动数字化和信息化;根本在于推动科技、人才、资源、资金的集聚;成功的保障在于由政府主导、科技引领、市场导向以及企业的广泛参与。
大食物观的提出,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营养明确了目标;为新时代农食体系转型提供了动力;为农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制定提出了遵循;同时也为我们参加全球粮食安全与营养的治理人才的素质提供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尤其提出了大食物观,他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的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的有效供给,缺了哪一样都不行。事实上,粮食安全和营养问题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联合国在90年代召开的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上就已经对粮食安全做了非常明确的定义,具体说就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经济上获得足够的、安全的和富有营养的食品,来满足自己和健康生活需要的食品需求以及对食物的喜好。
联合国把粮食安全问题作为2000年的千年发展目标,千禧年时提出十七个目标,把粮食安全作为重要目标的第二个目标,2015年通过的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又把“消除贫困”和“零饥饿”作为17个目标中最优先的两个目标。所以说,大食物观的提出,不仅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营养明确了目标;为新时代农食体系转型提供了动力;为农业和乡村振兴的政策制定提出了遵循;同时也为我们参加全球粮食安全与营养的治理人才的素质提供方向。
简单看一下全球粮食安全的态势。由于气候变化、疫情、地区冲突,以及最近出现了逆全球化等综合影响,联合国提出的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特别是粮食安全与营养问题已经偏离了轨道,营养不良的人口增加了10%以上。据估计,明年全球粮食不安全和营养问题的人口,将在现有的8.23亿人再增加1900万。但是,在全球出现这种情况下,中国显然很不相同,我们在粮食安全与营养领域里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仅仅用9%的可耕地面积,6%的水资源,养活了18%的人口。我们的粮食总产量每年继续在6.5亿斤以上,人均超过联合国400公斤的安全线。所以,中国本身粮食安全为我们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定海神针”。
我们已经取得了现有条件下的全面脱贫,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完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现在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第一、第二的地位。我们的不良营养率已经降到2.5%以下,居民食品结构总体已经向高能量、高蛋白转变。这也意味着,我们农业生产从过去的保量过渡到既保量又保质的新阶段。但我们仍然面临重大问题,还有非常艰巨的历史使命,包括要实现农业作为经济基础,就必须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现代化,以及现代化人才培养这四大方面的政策规划。同时,我们还要推进农食系统转型,从整个产业链角度考虑,从种业、种养、运输、存储到消费整个国家全产业链的、系统化的,能够实现气候智慧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的农食体系。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有希望既实现联合国提出的零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又要保障农业排放量能够达到巴黎协定具体的目标。
要做到这一点,前面很多人都谈到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产业的创新问题,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以及物联网等技术,为农食系统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我认为,在今后的10到15年期间,农业科技的融合创新将会不断推出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市场有效需求的一个重要驱动器,包括三大领域: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和农业大数据。我们可以见证一个农业创新发展的爆发期,以及对于爆发期中科技人才需求的高峰期。
◉ 第一,关于生物育种的问题。
国际上普遍认为现在已经进入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大数据,深度融合运用于农业育种为标志的现代生物育种,有人称为生物育种4.0,这就会有效解决现在农业芯片问题。农业芯片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也是提高生产力的钥匙,是各国抢占的高地,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联合国研究表明,2030年全世界人口达到85亿的时候,农业生产力需要提高28%,而这28%中生产力的提高,87%来自增产,很明显需要依靠种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从全球看,种业领域科技创新具有投入规模大、强度强的特点,到2030年市场预测可以达到1150亿美元。恰恰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有短板,我们的高端品种主要还是依靠进口,大家可能不知道,一颗种子卖10块钱的都有。这种情况下,政府提出了种子保卫战,具体说就是深入种业行动,保护种子资源,加快育种创新,就需要前面讲的科技、人才、资本以及资源的集中,培养一批龙头企业。
◉ 第二,智慧农业。
大家知道智慧农业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这个阶段应该说能够实现全产业链的产、供、销,甚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从技术上来说是整个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智能装备三大现代化科技,是以数据为基础的要素,以信息分析和知识产生,智能需求为核心技术的大数据挖掘和应用技术,西方一些国家已经完成很系统的布局,这就是一些发达国家对智慧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
中国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是:投入不足,科技队伍比较分散。我们的基础设施也比较薄弱,在布局上出现了散、小、乱、杂现象。原创能力不足,特别是核心技术的一些问题,还得需要进口。根据未来的趋势,数字产业将是农业产品技术装备与服务市场中间一场新的核心产业要素,尤其是农食系统的产业链很长,这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前景。谈到应用场景,由于我们促进中国农业基础发展有多样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业技术的生态、农业技术的装备,新的模式将成为一个应用驱动,市场导向的创新期,这是一个新的赛道。
◉ 第三,农业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前景。
数据已经跟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并列成为生产要素,中国的数字经济已经有45亿规模,达到经济41%。但数据显示,今年我们的数据统计达到6.6亿,占比全球9.9%,将近10%,可见它的潜力巨大。同时,还没有统计到农业和粮食领域这方面巨大的可再生潜力,尤其是中国发射了一系列卫星,提供的高分辨率、高时效的覆盖以及广覆盖的能力,都是我们的重大资源。
同时,也存在一定制约,比如在标准规范、数字分布方面存在的问题。所以在信息、数据、知识产生过程中需要标准化,需要规范化。
在创新的方向上,要建立应用基础设施,统一标准、统一规范,按照数据汇总、产业分布、开放利用等平台,加强模型、软件、应用装备等系统的推动。安全有序开放数据,激活冷池中的数据,构建应用场景,未来市场非常广泛。从创新角度考虑,要把中国粮食安全问题、营养问题放到全球的粮食安全与营养框架下考虑,从战略角度考虑,应该发展开放型的大农业,加快现代化,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关于人才的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培养两栖型人才,既懂农业科学技术,又有国际化视野,能走上国际全球治理舞台。这样的人才是目前重要的培养方向,也是我们战略领军人才继续的问题。
内容来源: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作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