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农业智库副主席、中国农业大学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院长樊胜根应邀在会上作了《联合国指导下的人类健康饮食消费新方向》的主题报告,指出目前全球食物系统面临的重大问题,并依据联合国的指导方案,提出了目前健康饮食的转型路径。
01全球食物系统面临的多重挑战与重大问题
樊主席介绍,如今食物系统受到外部影响因素的巨大冲击,已不同于过去的产业链。在外部影响因素中,气候变化是影响未来全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方式最重要的一个严重的挑战。此外地区冲突、能源危机、石油价格上涨、新冠疫情,每一项都会对全球的农食系统进行冲击,而它们叠加时就会对食物系统形成巨大的风暴。
这场风暴导致现在距离2015年在联合国范围内提出的“2030年消除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差甚远,根据目前的趋势已不可能达成目标。
此外全球范围内的饮食习惯也加剧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与食物生产重心的转移,每年因不健康饮食导致超800万人死亡,我国对于水果、深色蔬菜的消费也远远不足。
02联合国指导下的人类健康饮食消费新分享
联合国为改善中国的农食系统和消费,在2021全球食物系统峰会上提出了“五个行动轨道”,其中一个轨道就是转向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最关键的是确保每个人都有安全,营养的膳食。
从碳排放的角度讲,农食系统在未来的碳排放减排潜力非常大,不仅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也要着手改变膳食习惯。全球出现的几种健康的膳食模中,“EAT——柳叶刀膳食”倡导让人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吃得环保,这是第一次“吃得环保”概念被提出。2019年联合国的粮食与农业组织推荐了可持续健康膳食蓝图,提到了关于红肉的摄入减少、动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抗生素与激素的减少等与动物保护有关的战略。
因此推动动物的福利与健康的膳食可以协同发展,农场动物的福利受到损害的时候,环境就会退化,动物的肉类质量就会下降,安全受到影响,人类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
03推动人类健康饮食的转型路径
一是改进食品加工。他表示加工过程中应减糖、减盐、减脂肪,且而对于过度加工的食品应立法,加标签,让大家认识到过度加工的食品不利于健康,不利于环境。
二是膳食多样化。食物的多样性可以改善营养,提升食物系统的韧性,可以促进小农生产。小农生产是多样化的,非洲有些地方一个农民可以种十种植物,养五到六种动物,这种多样性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而过度集中养殖会损害动物的权益和动物的福利。
三是发展替代蛋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豆制品在饮食里面的比重越来越少。如果将红肉蛋白通过大豆、豆类直接替代,这将对消费者的健康有利,对环境有利,对动物福利也有利。另外,人造肉也是一种替代方式,虽然人造肉近来受到资本推崇但是细胞肉的成本很高,能源消耗也好大,他认为科技的投入也很关键。
04食物系统的转型路径
他提到,做好食物系统的转型一是国际社会要考虑协调整个食物系统的领导小组和机制;二是科学上进行投资,鼓励创新;三是调整农业支持政策;四是增加基础设施投资;五是推动制度改革;六是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七是协同农业增长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八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九是加强国际合作改善世界粮食安全。
来源:全球食物经济与政策研究院